close

Wine or Whisky.JPG
最近弄了一支威士忌"威雀12年"來喝...


 

幾乎不接觸威士忌的我,最近心血來潮想學人家喝威士忌,於是跑去弄了一瓶威雀12年。

 

The Famous Grouse_1.JPG

 

每每去買葡萄酒時,看到其他進門的客人,10個中有6個人以上是要找威士忌(烈酒,Spirit)。

 

我知道威士忌就那幾個品牌,可以打廣告,廣告也打很兇,但是我想店家寧願多賣點葡萄酒,因為葡萄酒利潤好多了,還省下很多廣告宣傳費用(其實打廣告也沒用,太多選擇了)。

 

總之過年快到了,店頭前總擺放滿滿的禮盒裝,買了一個回家,送給自己。

 

為什麼要買禮盒版呢,原因無它,因為有送威士忌杯,哈哈。總不能拿RIEDEL黑皮諾杯來喝威士忌吧。

 

The Famous Grouse_3.JPG

 

愛爾蘭蓋爾特語最早稱威士忌為"生命之水",酒精濃度要在40%以上才能稱為威士忌。

 

又,威士忌主流產國為蘇格蘭、愛爾蘭、日本(以麥芽為原料),美國(以玉米為原料),加拿大(以裸麥為原料),然後依調和程度在市面上就我所知,主要分成Single Malt就所謂單一威士忌蒸餾廠所生產之麥芽威士忌(唯一可表現出產區風土與酒廠特色的類別)和Blended Scotch Whisky也就是多家酒廠麥芽威士忌加上一家酒廠穀類威士忌調配而成,為主流產品,價格相對低廉,可能也比較好入口。

 

當然釀造過程也是經由發酵、蒸餾、橡木桶熟成(可分為西班牙雪莉桶和美國波本桶),調配,裝瓶上市等。

 

好吧,我的知識到此為止,有興趣的人隨便Google一下應該可以跑出一推拉庫的資料,我這次只想入門,故買了隨便找都看的到的威雀品牌12年純麥蘇格蘭威士忌(Blended Makt Scotch Whisky)與上面所述的Blended Scotch Whisky略有不同,是由多家蒸餾廠所生產麥芽威士忌混配而成,不含穀類,但等級低於Single Malt。

 

The Famous Grouse_2.JPG
<禮盒版有送50ml樣品酒,送給同事了...>

 

烈酒果然是烈酒,開瓶後雖然酒的麥香濃烈好聞,但入口的確讓習慣喝葡萄酒的我覺得相當灼烈嗆辣喉嚨(雖然還不至於讓我想去加冰塊或雪碧...)。

 

不過口感有一種軟綿綿類似棉花糖質感的綿密感覺,倒是令人意想不到,吞嚥後的酒精滿足感和唇齒留香的程度,倒是蠻多葡萄酒比不上的。

 

難怪台灣人愛買威士忌勝過葡萄酒,一方面是品牌價值和國人因廣告效果等的熟悉度,一方面是可以拿來拼酒,拼酒量,也不必麻煩的醒酒,選擇合適的酒杯,更無須開瓶器。

 

然而對我而言,威士忌的好處,就只有不用擔心氧化,和可以喝很久。

 

曾經聽一個喜好喝威士忌勝於葡萄酒的朋友說,買一瓶威士忌可以喝兩個月,買一瓶葡萄酒只能喝兩天,剩下的都是醋。

 

沒錯,這點的確比葡萄酒好太多,也是原料和釀造過程的先天優勢, 因為我可以隨便擺放威士忌,並不需太擔心溫度保存問題,想喝就倒一點來喝,喝完了杯子隨便洗一洗也不會留下像紅酒的酒漬,也不像紅酒為了開瓶後降低氧化速度,而拿去冰箱冰後,等退冰才能飲用(當然紅酒冰冰的也可以喝,只是香氣會不見,酸度等酒體會下降很多)。

 

The Famous Grouse_5.JPG
<紅酒加威士忌變成白蘭地!?我真的看過有人這樣喝過,我這次也實際操作看看(當然是使用已開瓶後氧化顯得酸敗的紅酒才不會糟蹋),結果是威士忌一下去就完全蓋住葡萄酒味道,麥芽味跑出來,口感不三不四,雖然不會很互相衝突,但我喝一口剩下就請水槽兄喝了>

 

很多人拿非單一純麥威士忌作為調酒的基酒用料,我沒那本事,故我只有單喝的份。而且我想應該這一瓶應該可以喝很久(每次都只喝一兩口),有機會再來試試看令人趨之若鶩的單一純麥威士忌。

 

威士忌的陳年時間通常較久,好的往往可以20年以上,欲陳越香醇;但10年以上的葡萄酒就要擔心是不是已過適飲期(還要當心該年份是否為經得起陳年的好年份),雖然頂尖紅酒的具有增值性和投資價值。

 

發現還有一點好處,就是威士忌可以拿來配零嘴餅乾等,沒有葡萄酒的Marriage問題,不像紅酒每次都說要配牛肉,牛排,帶有醬汁的熟食,起司等,平常台灣人都以米飯台菜為主食,實在很難搭配。

 

The Famous Grouse_4.JPG
<蝦味先配威雀....很OK,配紅酒就完了>

 

講了那麼多,問我下次要買什麼酒,我仍然會回答:葡萄酒。

 

就是因為葡萄酒的琳瑯滿目,有許多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產地,不同的葡萄品種,不同混配比例,好壞年份的問題,保存的問題,但就是因為這種種的多樣性和它的"脆弱"程度,反而總是令人想一探究竟,一窺其中奧妙。

 

沒辦法打廣告也沒關係(個人認為做廣告反而譁眾取寵,變得大眾化商業化),因為葡萄酒迷自然會去找出適合他們的酒,而且他們認為就是因為葡萄酒開瓶後容易氧化的性質,所以就更應該與大家分享。

 

葡萄酒就是這樣具有風土特色和個性的飲料,只可惜外國人一般不到10元美金的日常葡萄酒,飄洋過海來就動輒台幣600.700,這還不包括進口商當初定的牌價是更誇張高的800多。

 

當然進口酒類有關稅,運費,倉儲等費用,羊毛出在羊身上,扣掉進口商的利潤,消費者得負擔這一部份的成本也屬合理,但尋找C/P高的酒款,在台灣買葡萄酒而言顯得相當重要。

 

這種外國人天天在喝的東西,就是有些店家偏偏把它當作遙不可及的高級品、精品,加上許多國人知識的不足,還真以為這酒就是要那麼貴。

 

的確葡萄酒(所有的酒)皆為非日常必需品,也是算一種奢侈品,但這種賺取葡萄酒暴利的店家實在不可取,也不值得我們去消費。要記住葡萄酒就像可樂一樣,是很隨手可得的東西,台灣可樂沒賣的比別人貴,為何葡萄酒要賣比其他不是產酒國所進口相同的酒還貴?

 

...不小心講來講去就變成發牢騷講到價格去,總之別忘記選酒時記得比較一下國際行情!

 

 

Wine or Whisky? I'll take Wine.

 

 

 

<THE END>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inwinewetrust 的頭像
inwinewetrust

In Wine We Trust 信仰‧葡萄酒

inwinewetr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